Golang中的map底层使用的数据结构是hash table,基本原理就和基础的散列表一致,重点是Golang在设计中采用了分桶(Bucket),每个桶里面支持多个key-value元素的这种思路,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图[图片来源1]:
可以看到上面的B就是Bucket,每个桶中会存储多组K/V,map的具体实现在Go源码中src/runtime/map.go2实现,源文件的头部已经对实现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,默认情况下map首先是指向一个桶的数组,每个桶中最多包含8个key-value对,对于输入的key首先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出散列值,其实就是1个数字,大部分计算机都是64位的,所以通常这是一个uint64的值,这个哈希值的低位用于选择桶,确定桶之后,哈希值的高位用于定位到桶中的条目,如果桶中的key-value满了,则会标记当前桶溢出同时链接到额外的新桶,将元素放进去。
在map的源码实现中,map底层是一个hmap的结构体:
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元素B,这个B就表示要使用哈希值的低位的位数,用来计算对应的桶,比如使用低8位,那么这里B就等于8,那么桶的个数就是2的8次方,也就是256个桶,这样直接通过与运算就可以将插入的元素定位到桶中去:
看上面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,在4个桶的情况下,直接用64为哈希值和桶的掩码做与运算,也就是取低2位的数值,直接作为桶数组的下标在O(1)的情况下定位到桶。
然后可以看下每个桶中的元素是怎么存的,每个桶是由bmap结构体来表示:
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个tophash属性,是一个uint8的数组,其中bucketCnt的值在源代码最上面有定义,大小为8,也就是每个桶中可以放8个元素,这里uint8仅仅存放hash值的高8位,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图:
如果两个不同的key被定位到同一个桶中,其实就可以认为出现了哈希冲突,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依次按照顺序从前往后将hash值的高8位写入到数组空闲的元素中,这里思路和链表法是一致的,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提高哈希冲突时比较的速度,因为比较1个字节要比比较一个很长的key快,这时查找key的过程是先通过计算得到的哈希值定位到桶,然后依次遍历tophash和计算hash值的高8位是否相等,如果相等则说明元素大概率是找到了,这个时候再详细比较key是否完全一致即可,否则将继续寻找,直到找到最后一个元素为止,如果都找不到说明要查找的key是不存在的,如果当前桶存储满了,则会继续挂上新的存储桶,也叫溢出桶,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扩展:
这里每个bmap中存在一个overflow指针指向下一个Bucket,和之前一样继续向后存储冲突的key/value,但是随着桶的增多,搜索元素的速度也会下降,所以不会无限的增加桶,而是会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扩容,具体在每个桶中完整的key和value都是连续存储的,类似于下面这样:
这样存储相比key-value-key-value…的存储方式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内存填充对齐,从而减少空间的占用,所以上面我们看到的bmap结构体在运行时实际的结构是下面这样的:
type bmap struct {
topbits [8]uint8
keys [8]keytype
values [8]valuetype
pad uintptr
overflow uintptr
}
其中keys和values以数组方式分别进行key和value的连续存储。
然后可以再简单看下扩容,说到扩容在普通散列表中会有装载因子的概念,即实际的元素数量/总的数组长度,当装载因子不断增大时,发生哈希冲突的可能性也会越大,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扩容操作,装载因子的范围通常在0~1之间,同样在Go的map中也有装载因子的概念,只是定义略有不同,这里装载因子=元素个数/Bucket个数=元素个数/2^B,最理想的情况下是每个桶中只有1个元素,这样查找的复杂度是O(1),但是会带来很大的空间浪费,空间利用率最好的情况是每个桶中都装满8个元素甚至会有比较多的溢出桶,但是这样查找的效率会降低,所以需要寻找一个折中的负载因子阈值,对map进行扩容,可以看到在Go中装载因子很容易就大于1,通常在1~8之间,实际上默认的装载因子阈值为6.5,也就是说比较良好的情况下,平均每个桶中的元素不超过6.5个,是空间和时间上比较好的平衡,在源码中可以看到扩容因子的定义:
那么具体的扩容时机是什么样的呢?在插入函数的源码中有对应的逻辑:
可以看出当满足overLoadFactor或tooManyOverflowBuckets的情况下,且当前没有在扩容状态时,则开始执行扩容,具体overLoadFactor和tooManyOverflowBuckets的代码如下:
这两段代码其实都比较简单,overLoadFactor其实就是说当前的元素总数比较多,负载因子已经超过扩容因子6.5时,会进行扩容操作,具体的细节可以再看bucketShift函数:
这里b传入的就是B,也就是低位的位数,这里goarch.PtrSize具体在internal/goarch/goarch.go中定义如下:
所以在32位系统上就是,64位系统上就是8,所以上面就是B和63进行与运算,正常B是不可能超过63的,所以bucketShift的返回值也就是2^B,判断的条件就变为:count > 13*(2^B/2),也就是元素个数大于桶个数*6.5时,会触发扩容。
另外的tooManyOverflowBuckets看字面意思就是当溢出桶比较多时,也会出发扩容,具体的就是noverflow大于2^B时,也就是溢出桶的个数超过原始桶的个数时说明溢出桶非常多了,开始触发扩容,当然B大于15时也是按15算,也就是说溢出桶永远不能超过2^15也就是32768个。
上面就简单说了一下扩容的操作,当然扩容也采用了渐进式的方式进行搬迁,而不是全量进行迁移,可以避免程序的阻塞,也就是说当执行插入、删除等操作时都会尝试进行搬迁操作,查看扩容操作可以发现,当分配新的bucket后,只是将老的bucket挂到新的oldbuckets指针上,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迁移。
根据上面的扩容原理,如果我们能提前预知到元素的数量可以在分配map时指定元素的个数,从而避免扩容操作,Go在makemap时,指定的大小时Bucket的个数,当我们的元素数量比较多的时候,为了节省空间,不需要分配这么多Bucket,总体上保证在扩容因子之下即可,所以假如我们有10万个元素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分配:
// 分配元素个数/6或者元素个数/5,使负载因子占用始终在扩容阈值之下
m := make(map[uint64]string, 100000/6)
按照上面的方式分配可以使负载因子占用始终在扩容阈值之下,从而尽量的避免扩容带来的开销,当然如果哈希分布不均匀,也有可能出现溢出桶过多而扩容的情况,不过通常情况下分布还是较为均匀的,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空间。
另外map的遍历时按照Bucket的顺序遍历,每个Bucket按照内部的数组顺序遍历,所以很容易理解其实是无序的。
根据上面的hmap和bmap定义也可以知道,实际的map占用的空间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:
// 这里没有考虑扩容时的备用桶、溢出桶以及内存对齐等占用
unsafe.Sizeof(hmap) + len(map)*8*(unsafe.Sizeof(key)+unsafe.Sizeof(value))
如果时内存要求比较严格的情况下,例如value尽量用数字类型,如果是切片类型可以用切片指针来引用,因为指针长度是8字节,而切片引用是24个字节,而如果是结构体类型尽量用结构体指针来引用,因为Go中结构体为值拷贝占用的空间会比较大,所以无论是切片还是结构体随着元素个数增多消耗会更明显,所以类型这块要做好设计。
最后就是源码中设定不同的负载因子所进行的一些统计如下:
reference
2.map源码